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由肇庆学院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年“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东欧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肇庆和广州两地隆重举行。此次盛会恰逢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汇聚了来自中国、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逾百名专家学者。
会议以“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区域国别学的多维视角”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中东欧地区的角色定位与现实挑战,为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深走实提供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11月14日下午,会议在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拉开帷幕。肇庆学院校长李琴教授、广东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何方俊、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肇庆学院副校长胡文涛教授主持。

李琴校长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她强调了从区域国别学视角深耕中东欧研究对于深化相互认知、促进中外互信与务实合作的重要意义。何方俊巡视员肯定了会议价值,并表示广东省社科联将持续支持区域国别学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保障。罗林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是践行全球倡议的重要实践,并高度评价了肇庆作为西学东渐枢纽为会议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发表了主旨报告。波兰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副校长米哈乌·巴纳沙克教授分享了该校在科技领域的成果与对华合作愿望。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探讨了澳门在培养区域国别学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肇庆学院胡文涛教授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叙事,为中东欧研究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歌研究员就中东欧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提出深刻“三问”,引发对学科发展的深度思考。西安外国语大学姬文刚教授剖析了波兰经济的韧性与中波合作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刚研究员提出,研究中东欧需超越传统框架,实现本体、认识与方法的创新。同济大学宋黎磊教授分析了中东欧国家在欧盟战略自主进程中的差异化策略。韩国全北大学郑准镐教授则从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切入,呼吁加强东亚海洋遗产合作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温霜教授强调了历史研究对于理解当代中东欧政策立场的基石作用。







会议还设置了六个平行分论坛,围绕“大国关系变局下的中东欧形势”、“中国-中东欧创新合作”、“文明互鉴视角下的波兰研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是肇庆学院在区域国别学领域建设成效与科研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不仅深化了中外学界的学术交流,也为学校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融入湾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撰稿: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初审:余育文,复审:李春明,终审:于增辉